新闻资讯  »  2018  »  300多亿的蛋糕,却没人吃得下?


建筑业,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行业。看起来潜力无限,机会多多,真正入场时,却发现淘金也是门精耕细作的技术活。 跟随者市场预期的步伐,新西兰经济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。最新公布的新一季度GDP显示,2017年三季度新西兰GDP同比增长0.6%。 新西兰统计局调整了统计方式。过去几年的GDP有了显著的增长。调整之下,截至2017年9月的GDP年增长率为2.7%,比预想中更为强劲。 其中,从季度表现看,16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的增长破纪录。建筑业引领GDP增长,同比前两个季度反弹了3.6%。新西兰统计局指出,与建筑业相关的投资量有所增加,反映在基础设施和住宅投资的上升。 MBIE2017年在其发布的《national construction pipeline report》指出,2016年建筑业活动创造的价值达到了340亿新西兰元。这种趋势会继续持续下去。在2016年建筑业产值8%的年增速下,报告预计到2020年会再创造23%的增幅,达到420亿新西兰元。 建筑业前景一片欣欣向荣。但面对300多亿的市场蛋糕,竟然有人停下脚步,打起了退堂鼓?有业内人士警告,粗放的经营模式已走到尽头。联合上下游企业,精耕细作,控制成本,才能从建筑业中分到一杯羹。  

热度逐渐回升 公寓成为主力军

  新西兰在2017年12月发放的新房建筑许可为2169,比去年同期下降1.6%。不过,从全年的维度看,2017年发放的新房建筑许可比2016年增长了3.4%,总量为31087。 这或许只是新一轮建设潮的起点。 MBIE在2017年曾发布报告称,未来五年,新西兰将达到下一个高峰,年平均的获批许可量在2019年和2020年达到34,500。10多年前的新建需求高峰出现在2004年,全年建筑许可达到31423。 新建需求增长的背后,却有着细微的变化。虽然独栋房获批的建筑许可仍以21022,占据了最大的份额,但出现了下滑了趋势——同比2016年减少了1.4%。而公寓的新建需求则巨幅增长了35%,3239套新建公寓拿到行政批准。 公寓的新增供应主要集中在奥克兰。2017年,奥克兰共有2422套公寓拿到新建住宅许可,占全国所有公寓许可数的75%。与之成为对比的是,2017年奥克兰拿到的独立屋建筑许可5318套,仅占全国四分之一。 前述报告指出,奥克兰建筑业的热度会在未来几年继续延续高水平。  

产能更不上需求 控制成本无法凭一己之力

  行业的活跃度增加,公司也忙碌起来。 但是新增施工需求直线上涨的同时,行业的顽疾依然没有缓解。想盖的房子越来越多,生产能力却还是跟不上。ANZ报告曾指出,建筑业受制于生产力、成本和资本,压缩了发展空间。 10万套新建住房的Kiwibuild计划还没有完全落地。开发商已经被高居不下的建筑成本压得喘不过气。另一端,楼市的疲软无法再像以往那样,为较高的售价提供有利支撑。成本降不下去,售价又上不去,处于两难之中的开发商陷入僵局。再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案之前,有的人选择停止项目,转移其他投资方向。但更多人手上拿着土地,资金投入其中,只能继续下去,才能有退出的途径。 行业的大环境靠一人之力,难以改变。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,开发商可以换种思路运作地产项目。市场好的时候,粗放式的经营让人不分能力大小,都能赚得盆满钵盈。然而如今买家积极性减退,移民人口还呈现下降趋势,开发商通过高售价来覆盖高成本的难度越来越大。 精耕细作,从开发商经营自身控制成本的新时代来了。前述人士指出,开发商应该和规划设计公司、建筑材料供应商等产业链参与者密切沟通,主导各层面成本控制的可能性。 曾经设计公司占据较高的主导地位,一些华人开发商沟通不到位,导致最终只能拿着造价超出预期的方案,咬着牙把房子盖出来。忙碌了三五年,却发现落入口袋的利润寥寥无几。 前述业内人士指出,这种做法遇到2018年的市场,结局很可能是亏损。市场越是艰难,开发商越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住宅产品是什么。 建材尤其是关键环节。选择何种规格,建材产品如何搭配才能同时满足质量和效益的双重要求?开发商迫切需要和建筑材料供应商有更进一步的沟通,以及提出个性化的建材产品需求。   建筑   一些建材制造供应商早早地感受都这种变化,积极与开发商展开对话。建筑材料供应商James Hardie从去年开始频繁地和华人开发商接触,了解他们处境的变化,结合他们的成本预算,提供高性价比的外墙产品搭配方案。同时,James Hardie还创造很多不同的途径,如中文网站、产品介绍活动以及亲自拜访,增加设计师对建材产品的理解,以便他们能够在选择最适合的产品,以最小的成本达到设计效果。 成本控制的过程,是开发商以系统性思维,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、调节和监督的过程,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,挖掘内部潜力,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。 产业链之间,有效的沟通往往是避免后期成本增加的有效途径。